我们欢迎朋友圈分享,但不接受任何商业机构在事先未获得授权的情况下,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摘编、图片使用,一旦发现我们将视为侵权,进行举报和追究。

2022年2月14日,英国《金融时报》(以下简称FT)发布了2022年全球全日制MBA项目前百强的排名。今年中国大陆有6所院校进入了这个榜单,分别为第16名的中欧、第32名的复旦管院、第42名的北大光华、第58名交大安泰、第60名的清华经管和第65名的同济经管。

截止15日晚,除了清华和北大保持沉默外,另外4所上榜院校在14日上午就先后发布了喜报,列出了宣传标题和有利数据。此外,还有一些教育媒体、辅导班,为了流量和辅导报名,纷纷转发和片面解读这些信息。

面对这些不同指标和角度的院校官方宣传及机构炒作,大家可能会有以下的疑问:

  • 学校排名宣传中的信息该如何看待,实际是怎样?
  • 学校没有提到的排名数据能透漏怎样的信息?
  • 这几所院校在榜单中的全貌是怎样?
  • 排名将如何影响学校未来的招生和发展?
  • 对全日制MBA申请人会带来哪些影响?

MBABar将通过抽丝剥茧的分析,带领大家尽可能解读榜单和大陆上榜院校各项数据,挖掘出更多隐藏的信息,未来学校可能采取的政策,以及对于申请的影响。整个文章具体分为以下四个部分,因篇幅较长,我们将用三天时间连载。如希望快速阅读,可重点阅读加粗部分文字

  • 学校宣传中的问题
  • 大陆院校排名的总体变化及主要原因
  • 六所院校各项指标详细解读
  • 院校的排名格局、策略预判及对全日制MBA申请人的影响

为了简化阅读,我们将在文中用以下简称来代替上榜院校:

中欧 –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复旦 –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北大 –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交大 –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清华 –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同济 –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学校宣传中的问题

根据目前4所上榜院校所发布的宣传,我们发现了两个问题:

第一,过去两年我们一直强调学校对排名混淆视听的做法,还在继续。

首先是不明确排名只针对全日制项目。这个排名的主标题是Financial Times MBA 2022 ranking,副标题是The top 100 full-time global MBA programmes。也就是说,这个排名仅仅针对各校全日制项目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排名,在提前发给所有上榜院校用于宣传准备的Excel文件中,第一行和第二行就加粗加大写清了。但我们看一下各校的宣传是怎样的:

中欧:

复旦:

交大:

同济:

交大宣传和官网通稿中没有找到一个“全日制MBA”的字样;复旦宣传图没有提到全日制,官网的通稿仅提到了一次“全日制MBA”;中欧宣传图只写进入FT排名,官网通稿中开篇就表明是全日制项目,同济宣传图和官网通稿都写清这是全日制的排名。

为什么我们再三强调这个问题?因为全日制和在职MBA,在职业发展服务、课程设置、授课师资等排名指标考核项上,有非常大的不同。在职项目的学生基本上是没有全日制项目所拥有的职业发展服务。我们已经在2020年的排名解读中,为大家细说了整个排名的指标参数,文底可以浏览。

过去我们辅导的在职项目同学,问他们为什么报考,大多都把排名列入了申请的因素,而如果学校混淆这些概念,特别是还放大了与在职MBA项目毫无联系的职业发展宣传,会误导申请人的选择。

其次就是宣传用词欠妥。例如交大把“职业进步排名”的结果以“职业发展”来宣传。通常行业内提到的职业发展是Career Development,包括了学校的就业服务、薪资、目标达成率、就业率等等所有子项指标,“职业进步”只是“职业发展”中的一个子项。FT之所以用progress而非development就已经明确了。再看这一项的解释:calculated according to changes in the level of seniority and the size of organisation alumni work in now, compared with before their MBA,中文意思是“根据校友目前的资历水平和工作机构规模,对比读MBA之前,所发生的变化。”这只是个单一指标统计,所以应该叫“职业进步排名”统计。如果把该子项的结果“职业发展”的大类来命名夸大宣传,让学生以为就业服务、就业率等其它子项成绩也不错,就明显就不对了。

第二,清北和同济的运营管理能力需要提高。

通常FT会提前几天通知上榜院校排名数据,以便准备好新闻。其它几所院校在FT发榜的第一时间也发出了新闻通稿,并各自列举了排名中有优势的单项成绩。但清北没有第一时间发布新闻,我们并不觉得是不愿意宣传,否则没有必要参加排名,而是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数据上相对其它院校缺乏可宣传的特色;二是恰逢周末,没准备好宣传的内容。不管哪一个原因,提前写好一篇新闻稿发布,还是有必要的。现在的排名不高不要紧,以这两校掌握的资源和实力,还是有很多可能性,相信校友们也会耐心等待。

而同济的问题,则是学院的管理层。我们特意看了这几个学院的官网,只有同济经管的网站,再一次变成了熟悉的页面:

每逢国家有重要活动或节假日,校园网都会受到影响,然后同济经管的官网基本就变成了上图,甚至在过去几年招生季的临近报名截止日,申请系统也无法登陆,而其它院校则毫无问题。同济申请人抓狂,打电话给MBA招生部门,招生老师也很无奈,极度影响了项目运营,此外,据学员反映在上海防疫不错的情况下,在职项目居然还被上级要求进行在线上课,同济经管在学院层面的管理,还需要更多的能力和担当

大陆院校排名的总体变化及主要原因

我们还是先说结论,今年是上升多于下降。

先对比一下今年和去年大陆商学院在榜单上的数据。

2022年:

2021年:

我们可以看到,除北大、同济是新晋以外,中欧从第7掉到16,复旦持平,清华略有提升,交大从53掉到58,上财则没有出现在榜单。

这是国内清北复交第一次集体上榜,除了多年位居亚太第一的中欧,同济也第一次进入了百强。从地理分布看,上海有4所,北京有2所。印证了我们前年和去年预判上海和北京院校参与程度更高、同济将参加排名的说法。

我们对比了整个排名权重体系,还是与此前近几年基本一致,唯一的变化就是把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ank改名为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ESG) Rank,但内容差不多,所占比例不变。具体可以参考https://www.ft.com/mba-method,因此排名的变化,没有来自规则的影响。

我们认为排名变化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就是去年没有参与排名的一些名校强势回归
在我们去年分析文章中,提到以下这些商学院没有参加2021年排名,而它们过去几年中的排名情况是(括号内为2020年至2017年,按时间倒序的当年排名):

HBS (1,2,5,3)
Wharton UP (2,4,3,3)
Stanford GSB (3,1,1,2)
Columbia Business School (8,9,7,8)
Haas UCB(12,10,10,11)
Anderson UCLA (25,26,25,25)
Marshall USC (36,46,59,47)
Kelly IU (40,43,57,47)

除最后一个Kelly外,其它都参与了2022年的排名。在这种压力下,复旦保持第32位、清华上升了7位,北大时隔多年再次回归,从2012-2014年的平均59名,提升到了第42名,同济能第一次上榜取得还不错的成绩,实属不易。

而中欧的退步,则不能仅仅说是以上这些学校回归带来的,因为这几所学校往年排名,有一半都比中欧低很多,所以中欧是真正下降了。

交大虽然只退后了5位,但我们如果再往前看2020年排名,这些海外院校也在榜单上,当时交大是全球37位,而两年过去,交大变成58位,也是大幅下降。

至于上财,和前年的人大为何没有在排名上,我们不知道原因,通常的解释有:学校放弃,或有效反馈不足。

第二,就是大陆院校在关键指标上表现突出。
特别是在影响力较大的薪资、薪资增长率、职业提升、院校就业服务、投资回报价值等指标上,去年上榜的院校大多都有较好的提升,新晋的北大和同济也应该是围绕变化不大的排名体系,做出了充足的准备。那么为什么中欧还是下降呢?我们后面会进一步剖析。

六所院校各项指标解读

为了更好地进行分析,我们将2021和2022年的数据进行了对比。

由于全日制MBA排名体系中,职业发展相关的权重占了一半以上,也是对全日制申请人来说最为重要的内容,因此我们的解读也是着重在这个板块。

MBA职业发展相关数据对比:

购买力折算薪资

这个指标是把MBA毕业生毕业三年后的平均薪资,通过美元购买力平价,根据各行业之间的差异进行了调整。

我们之前说过,FT的薪酬数据采用的IMF以美元计算的购买力折算汇率(按照当地货币购买的水平而非外汇汇率),根据IMF于2020年5月所发布的这个换算比例,是1美元=4.184人民币。

此外,继续学习的全日制学生、在非营利组织和公共事业部门工作的毕业生都不计入统计,FT会先计算出标准化的平均值,然后不同板块背景的学员进行工资加权,而这个加权值FT没有进行详细公布,我们认为这是有利于考生申请的,避免学校选择性录取。

从今年加权薪资绝对值来看,中欧的MBA学员薪资依然最高,其次是清华和北大,再下来是新入榜的同济,最后是复旦和交大。但如果对比去年的数字,可以发现中欧下滑了近4000美元,复旦上涨了1.5万美元,交大和清华上涨了1万美元左右。要是再追溯到2020年的数据,就会发现中欧这个指标是在连续下跌,而其它院校都有所反弹。这也是导致中欧排名下滑的重要因素之一,毕竟这个方面的权重是排名体系中最高的,达到20%。

薪资增长率

这个是计算就读MBA之前和之后的平均差异。一般是根据绝对加薪值计算,统计MBA就读前后工资增长百分比,薪资涨幅的权重同样也是20%。

这项指标复旦持续保持第一,达到了183%,其次是交大的160%,同济的151%和中欧的147%,新上榜的光华在115%,清华也从去年的81%涨到了104%。

如果我们像去年一样,根据当前的薪资和薪资增长率,可以反推入学前学员的收入大致水平,那么得到的数据是:

清华 > 北大 > 中欧 > 同济 > 交大 >复旦

而2021年得到的数据是:

中欧 > 清华 > 交大 > 复旦 > 上财

我们去年曾经说过,这个排序和MBA提前面试中拿优秀的难度是成一定正比关系的,因为学生的薪资收入水平,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学员处于职场的位置和优秀程度。根据我们实际辅导和掌握的部分数据,由于清华北大的大学品牌力,近两年的全日制MBA申请竞争压力开始反超中欧,学员背景也是一路走高,数据上两校都比中欧的数据高了一点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反推。

而同济在薪酬和绝对值上为什么可以排到复交前面,我认为可能的因素有三个:

  1. 同济的品牌可能会帮助某些学生毕业后,在部分特定行业获得更好的认同。
  2. 所参与调研的班级,可能有一定比例的创业者、企业继承者,拉高了整体数据。
  3. 和招生的量有关,同济全日制MBA仅招收一个班,而且班级规模一直不大。在录取上,我们可以看到它的考核是20分钟全英文的面试及不断攀升的英文单科考分(2021年甚至达到70分),这些就可以说明竞争压力并不小,能进入的学员是有一定质量保证。

如果仔细分析,复旦、交大、同济三校MBA毕业生拥有更高的薪资增长幅度,但毕业薪资还是明显低于中欧、北大和清华,则可推出前者入学前收入水平和后者相比有较大差距。而我们的辅导经验和市场反馈,也印证了这个结果。

同样,也得到一个结论:如果学校招收了综合背景不错的学生,入学前薪资很高,毕业后虽然也获得了不错的机会,但学生的薪资提升空间就有压力,增长幅度有限;如果学校招收的学生背景没有那么强,就业获得机会和薪资就算不是特别多,但只要比入学前有很大的提升,那么薪资增长率还是会高。FT的全日制MBA排名体系把薪资和增长率做到一样的高比例,就是在平衡这个问题。学校如果要发展或提升排名,就要循序渐进,但最终会达到一个平衡,直到一个天花板。


投资价值

投资价值,是用毕业后三年的校友平均工资除以MBA的总成本(包括学费,工资损失,机会成本和其他费用)得出的,从总数中减去给予校友的任何财务帮助。中欧、复旦、交大、清华这四所院校的排名都明显好于去年,北大光华、同济也获得了该项不错的名次。

去年我们曾对该项成绩最差的清华MBA项目提出了一个质疑,就是招收了优秀的学员,但是产出比非常差。而我们看到了今年中欧的薪资下滑,结合北大高薪资收入和低增长率,不禁提出了一个假设:这三所院校的的商学院的全日制MBA毕业生,目前能拿到的薪水是不是已经达到了中国院校MBA毕业生短期内能触及的天花板?

首先我们看这三个学校的平均薪资绝对值,按购买力转化为人民币,分别约为73万、65.5万和66.5万,这个数字如果按汇率来算已经超过10万美元,除了几所世界顶级商学院外,基本接近欧美主流名校MBA学员薪酬。由于这三所学校大多数毕业生还是在中国工作(参考后面的国际流动性),对于30岁左右的全日制MBA毕业生,这个平均薪资也是相当高了。我们再看清华北大这两所中国最难申请的在职MBA项目同学的薪酬,他们基本上可以代表中国在职MBA平均最高水平,我们把清北全日制MBA毕业薪酬与在职班薪酬对比,两个薪酬差距不大,更何况在职班的平均工作年限还多了几年。

这两年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影响,就业压力陡增,在中欧发动全校校友支持的情况下,薪酬还是出现了下滑,说明之前薪资和增长已经到了阶段的顶部,才会出现短期的下滑

而上面我们也提到了薪资和增幅的平衡,这也从侧面证明中欧可能到达了一个天花板,所以中欧MBA今后在薪资和幅度中的平衡,将在一定时间处于一个相对稳定区间,成为常态。

 

目标达成率

这个是指调研就读MBA后,学员有多大程度实现了当初目标。

复旦再次以87%比85%的微弱优势,超过了中欧,紧随其后的是光华83%,交大的81%和清华的80%,同济是77%,它也是整个榜单上唯一一所低于80%的院校,表明同济的毕业生离读书前设立的目标完成度,与其它学校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清华去年的数据是77%,这说明清华在加强。而我们之前说过,在全日制MBA招生宣传和培养中要重视学生期望值管理问题,学校在招生的时候应该客观地发布就业报告数据,让申请人能够最大程度正确选择。

就业服务

这项是由校友来评定学校职业服务各方面的水平。

中欧从前一年的49位下降到了62位,复旦从21位升到11位,交大从51位下降到57位,清华从44位大幅上升到25位。新入的光华34位,同济75位。

考虑到清北复交均在100人左右,中欧则是180人左右,而同济人数远少于它们,证明同济在就业服务上相对其它院校,还有不小的差距。

我们也碰巧发现,全日制MBA就业服务指标的升降,和排名升降的结果大致吻合,例如中欧和交大的总体下滑。

就业率

这项指标我们去年的解读有些偏差,它有两个指标,一个是有效的反馈数据,就是排名中括号的部分,指的是符合FT就业统计范畴的MBA毕业生,能够提供有效反馈的人数占学校当年毕业生的百分比,另一个数字是括号外的数字,指的是MBA校友反馈的实际就业率。

同济是上榜院校中,唯一一所有效反馈和校友就业率都达到100%的学校。复旦和中欧有效反馈数据和同去一样都是100%,但校友就业率都有所提升,分别达到了99%和95%,交大有效反馈是97%,校友反馈就业达100%,是清华的有效反馈率为84%,校友就业率97%。

由于有效反馈率会影响该项指标,因此清华需要进一步获得MBA校友支持,参与排名的反馈。

如果我们把学校的就业服务排名和就业率结合来看,也再次印证了我们去年分析的结论:交大的MBA就业服务排名不高,但学生就业率高,说明了更多学生能靠自身努力获得机会,侧面也说明了交大的全日制MBA学生质量是非常好的。

职业进步排名

这项是对学员就读MBA前后所在公司规模、职务等统计计算。

在职业进步排名上,国内院校的总体成绩都不错。交大达到了全球第4,中欧第5,复旦第6,北大第18,清华第19,同济第24。去年上榜的上财更达到过全球第一,这充分说明国内高速发展经济环境为名校的毕业生提供了不错的发展机会,名校的全日制MBA项目的确能为学生在短期内加速职业进程。

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全日制MBA毕业后所获得的职业加速,除了大环境,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本身的基础和快速提升的空间性,二是学校给予的提升帮助。如果我们结合前面说的生源来看,中欧拿到高质量的生源和清北相当,依然在提升上领先清北不少,说明中欧给予学员提升的帮助会更大。而复旦、交大的生源与它们有一定差距,但只要学生具有很强的提升潜质,做到比入学前高很多,就能提高这项排名,如果学校看重这个指标,就会对招生产生影响,即只招收能快速获得较大提升的学生。

校友推荐排名

这是根据校友的推荐来计算,统计他们将从哪三所学校的中招收MBA毕业生,来对学校排名。

虽然中欧的名次有所下降,但是依然排在第33位,大幅领先于其它5个学校。排名第二的是清华,位列第50位,北大和复旦分别列第60位和61位,交大第74位,而同济则处于第95位。校友推荐排名基本上与院校在国外和国内的品牌影响力大致相符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与教学有关的指标。

MBA教学与国际化相关指标:

博士背景师资占比

中欧和北大是6所院校中唯二100%博士师资的院校,清华为98%、复旦为97%、交大为96%,交大这个数字相对去年提升了2%,同济在93%。


研究排名

FT研究排名,根据前三年任全职的教职员工在50份选定的学术期刊中发表的文章数量。

中欧还是大陆高校研究排名最强的,比上一年前进了4位,位列全球第54位,但与第16名的综合排名相比,还有提升的空间。清华、北大并列第77位,复旦小幅下降至第79位,这三所学校整体差不多。接下来同济在第91位,交大比去年下降了3位,处于第92位。从这项排名上,我们看到交大在国际期刊上的影响力很弱

 

国际化师资

项指标是根据教师的国籍多样性、国籍与就业国不同的百分比来计算。

中欧以62%的国际化师资占比,以绝对领先优势甩开了体制内高校。北大、复旦为8%,清华为5%,而交大小幅提升后,和同济同为3%。中欧的优势领先是由于它处于中外合作办学特区,而体制内的高校则在教授聘用上有制约,所以如果高校希望引进更强的师资,则必须要从政策上形成一定的突破。单看后面几个体制内高校,文理兼修的北大、复旦相对更重视,而三个工科见长的学校,则更倚重国内师资。

看这三项关于师资实力的指标,中国商学院的研究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就要看学校管理层是否能意识到,能从制度上突破,例如扩大有海外背景并能在国际期刊发表研究的师资力量。


国际顾问委员会

这项指标是顾问委员会成员中,其公民身份与学校所在国不同的人员百分比比例。

这一项我个人认为会对项目的办学方向产生影响。去年复旦以微弱优势,领先了中欧和清华,而今年中欧这一比例大幅提升至92%,位列中国高校第一,新晋的北大以82%位列第二,排在后面的复旦71%,清华68%数字不变,去年垫底的交大从26%提升到了35%,同济为29%。


国际课程体验

这项指标是分析最近的毕业班,是否在学校所在国以外的国家完成了交流、研究项目、考察和公司实习。

这项指标上,新晋的同济排名全球第7在大陆院校中排名最高,中欧第17,复旦第19,清华第23,光华第27,交大第28。整体上来说这几所院校都非常注重为学生提供国际课程的体验,包括提供大量交流、游学和公司参访机会。

从国际化师资、研究、顾问委员会和课程体验这四项我们也可以看到,体制内高校中,北大、复旦的办学方向和教学相对更国际化,清华、同济次之,而交大则相对更本土化。

社会责任这一项是院校在MBA核心课程设置上,对企业社会责任、道德、政府和环境相关内容的教学时间占比。中欧虽然以第39位在六校中排名第一,但相较去年退步了10名。复旦去年是第87位垫底,今年迅速提升到第44位,交大第53位,清华第54位,同济第68位,而北大则是第79位,这让我们想起了去年的复旦,在心目中重人文社会的形象和实际有所偏差,希望之后能像复旦一样进行有力的改变。

 

学生国际化程度

根据当前MBA学生的国籍多样性、国籍与学习地国家不同的百分比计算。

在国际化生源中,今年新晋的北大以46%排在六校第一,中欧和清华都有所提升,同时达到了38%,交大成绩也很不错,在31%,复旦依然让我们觉得意外,只有9%,看来这几年复旦MBA的国际招生确实完成得不佳。同济为3%,结合其较少的招生人数,无论是国际化战略、品牌还是留学生招生上,都有较长的路要走。

国际流动性

校友身份变化,这个指标根据毕业前、毕业时、毕业后这三个时段,校友是否在不同国家工作来计算。最好的还是中欧,排名第37位,较上一年前进了5名,国际生占比最多的北大则排第74位,清华退到了第90位,交大退到第95位,同济和复旦分别是98和99位垫底。这里可以看到中欧的MBA学员在职业发展上,国际流动程度还是远高于体制内院校。去年还有几个印度学校比国内院校差,今年中国体制内高等院校成了榜单中的落后生。

最后我们一起看一下其它几个占比不大的指标:

女性师资占比这一项上,几所院校的比例基本差不多,在32%-37%之间,其中同济的女老师最多。

女性学员占比这一指标上,FT的规则是MBA班级中男女比例为50:50的学校得分最高,中欧今年达到了最高分的50%占比,交大则是51%,和去年差不多;北大和清华的女性比例较低,分别是37%和46%,复旦女生比例从56%提升到了64%,同济是77%,这与我们这几年辅导的学生情况是比较一致的。如果学校要从这方面入手提升指标,考生要注意学校会有可能从全日制MBA招生端干预男女生比例

中欧的学校顾问委员会女性占比,今年进一步提升,达到了50%,而体制内商学院中最高的为同济,占比29%,交大从12%提升到了19%,清华、复旦、北大分别为7%、6%和5%。看来这三所体制内高校,委员会成员里男的多

语言要求是指毕业前除英语外,是否要求第二门语言。这一项上,除清华是0,其它5个学校都有一门外语要求。这一项上只说除英文外,那么清华可以好好研究一下其它院校如何理解和反馈的

我们总结以上的指标,结论如下:

  • 在非体制内的办学制度优势下,中欧当之无愧还是中国商学院的第一名;
  • 清华、北大利用其品牌和资源优势,全日制MBA开始从生源端赶超中欧;
  • 北大和复旦则是国内体制内高校中办学思路最国际化的,但复旦MBA的国际招生这几年有问题;
  • 交大是最本土化的;
  • 同济作为新晋生,经管学院在品牌、管理运营、国际化师资和招生上,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院校的排名格局、策略预判及对全日制MBA申请人的影响

FT在排名的最后,将学校上榜MBA院校分为了四个梯队,其中明确提到:第一个梯队到中欧为止(前16名),第二个梯队是第17-41名,复旦属于这个梯队;北大领跑第三个梯队,从第42-80名;第四个梯队是第80-100名。

那么根据FT的这个分级和我们之前的薪资假设,在中国目前经济、体制内及体制外的办学制度下,我们预判未来排名的格局,以及学校可能采用的策略是:

  • 中欧已经通过几十年的积累做到了极致,目前它是中国商学院的顶,可以稳在国际第一梯队,但如果运营上稍有不慎,MBA排名容易滑落到第二梯队,因此学校会全力围绕排名指标做全流程管理;
  • 第二梯队的复旦,面对的挑战是逐步提升学员背景,同时平衡薪资增长率。在受制于体制内办学下,有一些指标短期内难以做到较大改变,但还有一些指标是可以提升的,例如国际招生、研究等,提升在第二梯队的名次会是复旦MBA的短期目标,但冲击第一梯队压力很大;
  • 清华、北大和交大,各自的MBA项目排名优势不同,清北的学员背景好但也快触碰到天花板,如果要快速进入第二梯队,势必会加强招生、教学管理和研究等方面,如果学校的目标是冲击第一梯队,预计会进一步利用国家给予的特殊身份优势和资源,形成制度上的改革;而交大要回到第二梯队,最可能的是会提高生源质量、职业发展服务、国际化办学和研究;
  • 同济,以及之前上榜过的人大、上财等院校,如果目标是继续留在排名里,则可能会加强在品牌宣传、招生、就业、研究等核心工作,持续围绕排名运营;
  • 我们前年和去年就预估到同济及更多的院校会参与排名,而根据FT全日制MBA排名参与要求和国内商学院目前的一些动作,我们还是会预估有更多的学校会积极备战进入排名,只要排名规则不变,新院校起步大概率会进入第三梯队。

我们坚持去年的观点:排名短期内不会改变中国商学院大致的申请格局,即中欧、清北还是最难,复交次之,其它学校再次之。已在排名中的学校大概率会持续排名战略,那么这对全日制MBA申请人来说,最有可能带来哪些影响呢?我们预估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学校会加大招生宣传,尽可能扩大申请人池子,名校抢全日制优质生源会更激烈;
  2. 创业或企二代可能会对冲破天花板,起到突破作用,学校会优先考虑;
  3. 职业路径清晰,学校资源能够帮助学生短期内在平台/职能/薪酬上快速提升的优先考虑;
  4. 干预全日制MBA男女新生比例;
  5. 优先考虑有跨国公司海外经验、或未来有外派可能的学生;
  6. 加大外籍学员比例;
  7. 全日制学费短期内上调空间不会很大。

最后,再次向上榜的院校表示祝贺,虽然说了一些得罪的话,但整个行业做好了,大家才能一起好好发展。排名的答题方式无法避免,稍微看淡一点,不被排名标准绑架,形成自己的特色,控制学费,认真改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全日制及在职学生的服务水平,少搞混淆性宣传,才会吸引更多更好的学生。